close



【書名】:《英雄的旅程》The Hero’s Journey: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
【主編】:菲爾.柯西諾(Phil Cousineau)
【出版】:立緒文化(2001年11月初版)


「他們認為成群結隊地前進是不體面的。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會選擇一個最黑和沒有路的起點,進入森林。如果有路,那是別人走過的路,意味著你不是在冒險。──坎伯」


也許你不認識美國當代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但對《星際大戰》(Starwars)這部電影應該不陌生。導演喬治.盧卡斯在一九八五年的頒獎典禮上指出,「星際大戰三部曲」即是引用坎伯在神話學著作中的觀念所拍攝而成。

喬瑟夫.坎伯,生於一九O四年紐約,畢生致力於「神話探索之旅」,努力尋找出各國神話、傳說、童話、民間故事、文學與詩這些夢般世界背後所隱藏的和諧。坎伯的第一部作品《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於一九六O年代出版後,即造成美國各界的震憾,一躍成為當時汲汲尋求內在心靈啟悟年輕人的聖經。

本書是由一群心理學、人類學、文學、電影製作人等,共同訪問坎伯的「紀錄片文字版」,該部紀錄片「英雄的旅程:喬瑟夫.坎伯的世界」於一九八七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映,並於一九八八年於公共廣播網(PBS)做全國性的播映,結果引發非常熱烈與廣泛的迴響,坎伯在電影首映後當年溘然長逝,享年八十四歲。

一般人常說,人生追求的是意義,但坎伯認為,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經驗」。坎伯相信,每個人都必須學習怎樣去認識自己心靈的深處,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真正嚮往找出來。「追隨你內在直覺的喜悅前進」是坎伯在其多本著作中一再強調的論點,而他精彩的一生也如自己的信念般冒險直前。

年輕時的坎伯曾經是八百公尺田徑賽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一九二七年獲得普勞德菲特(Proudfit)遊學獎學金後前往巴黎大學深造,同年並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遊歐期間,坎伯接觸到現代藝術和現代文學,並結識許多文人雅士,眼界為之大開。回國後,由於學校不同意坎伯改變研究方向,坎伯於是放棄博士學位,隱居在森林中苦讀五年,潛心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那段期間(一九二九到一九三四年)正是華爾街大崩盤,經濟大恐慌的時期,坎伯靠著自己早年在爵士樂隊裡演奏時存下來的錢挨過沒有任何收入的林中歲月。後來,莎拉.勞倫斯學院在(坎伯)哥倫比亞大學老師的推薦下,邀請坎伯任教,此段教書生涯整整持續了三十八年。

「單一神話」(monomyth)是坎伯信念的核心,他深信「一切的神話都是同一個神話的展現」,傳統學者強調相異處,坎伯則認為,在不同文化千差萬別的神話內容與意象裡,其實存在著相通的主題與原型──坎伯就是這位發現者與詮釋者。坎伯相信,透過重新詮釋神話中的原初性意象──如「英雄」、「死亡與復活」、「童女成孕」、「應許之地」等,不但可以揭露人類心靈的共同根源,甚至可以讓我們明白,靈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雖然坎伯走的是一條非正統的學術路線,但他不但光大了美國當代神話學的研究,同時將神話帶到現代人的生活裡。教了五十多年的書,寫過二十多本著作,除了在專業領域上獲得尊敬與一致佳評外,並同時博得社會大眾的讚賞,但坎伯認為,自己最大的貢獻不過是給了別人一把「打開謬思領堿的鑰匙」,指導人們如何透過這把鑰匙形塑個人的生命。

在其最後一堂亞瑟王傳奇的研討課中,坎伯撂下一個挑戰:到底我們是準備去追尋聖杯還是荒原?也就是,你是準備去追求靈魂的創意性冒險,還是只追求經濟上有保障的生活?是準備去活在神話裡面,還是只打算讓神話活在你的心裡?

「現代的英雄,是勇於傾聽召喚,起而尋找那能救贖我們整個命運的個人。他們不會、也不能靜待社會像蛇蛻皮似地主動蛻去它的驕傲、恐懼、合理化的貪婪和神聖化的曲解。他們應該像尼采所說的:『加緊地活,就像大限已至。』──坎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ox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