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出版】:究竟(2001年6月初版)


「哲學家的論證若無法有效治療人類的苦難,這樣的論證是沒有價值的。若是無法解除身體上的疾病,醫學可謂毫無助益;同樣地,若是無法去除心靈的苦難,哲學亦是毫無用處。」──伊比鳩魯


前幾天一位久未見面的友人打電話給我,這位曾和我在職場上有過合作關係的朋友告訴我一個讓人十分悲傷的故事。一年多前的某個夜晚,他的前老板在睡夢中突然全身癱瘓,緊急送醫後雖然撿回一條命,但下半身卻再也不聽使喚。醫生始終找不出病因,只能籠統歸因於“脊椎病變”。病發前,沒有任何徵兆,病人也沒有任何不適,一夕之間,他的人生卻由彩色變成黑白。這位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如今只能坐在輪椅上,辛苦多年所建立的公司也只好交託給朋友經營。每日不斷的辛勤復健僅能稍稍減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復原之路似乎遙不可及。

我曾見過這位事業有成的男子,事實上,我們曾經有過幾次合作關係。記憶中,相貌堂堂的他總是神采亦亦,談笑風生。他的生活或許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但,命運旋風說來就來,誰也無力阻擋。聽說,消沉好一陣子的他,曾經瘦到只剩皮包骨;現在,他的意志力逐漸恢復,胖了不少,開始有說有笑,孤家寡人的他,在父母的照顧下,目前正準備到大陸尋找良醫……。

人生問題何其多。

失去健康,才知道健康的可貴;愛情走了,才明白真愛難尋;口袋空空,才懊惱生性奢華……。也許,只有在面臨種種生命的磨難時,才能看清楚自己的真正面貌;也才能明白,人到最後,終究是要孤獨的面對一切。這時,除了向上天禱告,尋求宗教上的庇佑開示外,或許,「哲學的慰藉」也是一帖不錯的心靈良方。

學生時期,曾因一股莫名的興趣跑到哲學所修課,事實上,我完全聽不懂教授談論的康德、尼采……。大部份的上課時間,我都在發呆空想。唯一感興趣的,只是教授可能在某些(極少)時刻會說說這些偉大哲人的生平軼事,最重要的,是講出幾句讓我到現在都記憶清晰的「哲人語錄」:”熱愛你的命運”(尼采),”性格決定命運”(培根),”不要哭泣,不要憤怒,只要理解”(史賓諾莎)……。那些發呆空想的上課時間是白費的嗎?一點也不!這些被我囫圇吞棗的「語錄」在「某些時刻」的確帶給我許多思考上及精神上的助益;直到現在,依然喜歡隨手翻閱各類哲學書籍,雖然常常很心虛的翻了幾頁就悄悄放回。

《哲學的慰藉》,是少數幾本可以讓我一口氣看完的論哲書籍,內容不但有我最感興趣的哲學家軼事,還有許多可以抄下來藉機向友人展現知性面的「語錄」。被喻為「英國文壇奇葩」的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以活靈活現的生花妙筆,針對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困頓」等,分別向六位知名哲學家取經: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然而,狄波頓筆下的這些哲學家是否真能解除心靈上的病痛呢?或許,僅僅只是「緩解」症狀,讓靈魂暫時忘卻現實人生的殘酷,也能多少點亮一絲光芒,讓旅途增添些許希望。

【不受歡迎時的慰藉】我們不該那麼在意群眾如何談論我們,應該在意的是專家在正義和非正義的事情上說些什麼。──蘇格拉底

大概很少人敢公開質疑社會大眾所認定的想法吧!大多數的人,如同作者狄波頓所言(並自承):總是期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勝於說實話。以敢公開並大聲挑戰各種價值、思想、規範等聞名的哲學家,非蘇格拉底莫屬。事實上,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我忽視大多數人關心的事──賺錢、經營財產、獲取軍事上或公民上的榮耀、其它有權勢的職位,或是參與我們城市裡的政治團體與集會。」

「我試圖說服你們每一個人不要重視實際的利益甚於精神和道德的幸福。」

蘇格拉底在審判日當天,面對五百名由公民所組成的陪審團時,提出了以上的說明;他同時指出,即使陪審團判他無罪,他依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活動:

“我要以我一貫的方式繼續說:「我的好朋友,身為以智慧和力量聞名全世界的雅典人民,對於自己只是汲汲於盡可能獲取金錢、聲望和榮耀,卻對真理毫不重視,也不了解自己靈魂的完美性,你不感到羞恥嗎?」如果你們之中任何人反駁這些話,並且佯稱的確在意這些事情,我既不輕易讓他走開,也不會離開他,而是詢問、檢視、引領他進入考察。對於我遇到的每一個人,無論年輕或年老、外國人或雅典同胞,我都會如此。”

大多數的雅典人聽到這些話,大概都嚇壞了。如果有個怪老頭追著你問一堆你從沒想過的事情,而這些問題甚至可能讓你開始質疑自己長久以來奉為皋本的人生準則──「但想法和別人不一樣」就會被大家討厭、不受歡迎……。大多數的雅典人都想做個受歡迎的人:初審時二百八十人判定蘇格拉底有罪,最後審判時三百六十票判他死刑。

七十歲的蘇格拉底鎮靜的喝下毒胡蘿蔔汁,為自己所堅持的真理與信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狄波頓認為,蘇格拉底的死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不應該擔憂有多少人反對我們,或是對我們發出不友善的指責或評論,在不受歡迎時,我們應該回到最基本的命題:批評的背後是源於什麼動機?惡毒的責難又是奠基在什麼基礎上?「唯有他們思考的方式是可靠的,我們才應該重視他們的反對意見。」

【缺錢時的慰藉】當來自欲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餚和奢華的盛宴提供同樣的愉悅──伊比鳩魯

有錢或許可以買到很多不必要的奢侈品,但有錢人真的比窮光蛋快樂嗎?在尼泊爾旅行時,當地人的笑容遠比花錢的觀光客真誠、燦爛。回台灣時,途中須在曼谷轉機,腳才剛踩進機場,便感覺到空氣中微妙的變化與不同,已逐漸習慣尼泊爾人爽朗笑容的我心情大受影響:一張張疲憊的臉孔、匆忙的腳步及都市人慣有的冷漠神情,再再提醒我早已遠離純真天堂,進入「文明國度」。

以「享樂主義」為後人所知悉的伊比鳩魯,其實也是受到「文明國度」最多誤解的哲學家。伊比鳩魯坦誠他對美食的熱愛,並強調「愉悅是快樂生活的開始與目標。」

「如果我剔除品嚐美食的快樂,剔除性的歡愉,剔除聆聽美妙音樂的愉悅,剔除因看見美麗事物而產生的美好情緒,我不知道該如何想像善。」

聽到伊比鳩魯的「宣言」,文明國度的有錢人全都笑開懷了。終於有個哲學家不再批評「享樂生活」,反而大力提倡人們追求愉悅。事實上,任何一個曾聽聞各種伊比鳩魯縱情感官享受謠言的人在發現這位哲學家的真正品味後,一定會感到十分驚訝。

伊比鳩魯沒有住在豪宅裡,飲食也相當簡單:他寧可喝水也不喝酒,晚餐有麵包、蔬菜和一個手掌份量的橄欖就心滿意足了。他曾向一個朋友說道:「給我一碟乳酪,我就能隨時享有盛宴。」

伊比鳩魯騙了那些追隨他的有錢人嗎?當然不是。他從來沒有說過愉悅的先前條件是要很有錢。對伊比鳩魯而言,若人們沒有遭受「積極的」痛苦(如缺乏營養和衣物),人們就是快樂的。那麼,對伊比鳩魯而言,哪些事情能夠讓他快樂呢?

這份快樂清單的第一要素是:友誼。

「飲用任何食物之前應仔細想想的是誰和你一同享用,而非你享用的是什麼:缺乏朋友的進食是獅子或野狼的生活型態。」我想這多少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的上班族都不願意和上司一同吃飯(即使上司自掏腰包請客)。

第二要素是:自由。為了避免替不喜歡的人工作,以及回應那些可能出現的羞辱言詞,伊比鳩魯和朋友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公社,以簡單的方式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第三要素則是:思想。伊比鳩魯和朋友們一起學著分析他們對金錢、疾病、死亡與超自然等的憂慮。他的論點在於:如果我們有錢卻沒有朋友、自由和被檢視的生活,「我們絕不會真正感到快樂」;而如果擁有這些東西卻沒有錢,「我們絕不會感到不快樂」。

許多人都錯以為,擁有愈多的財富,就能擁有愈多的快樂與幸福。事實上,許多調查研究指出,金錢與快樂兩者間並非成直線關係(中樂透的人真的能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極致快樂嗎?),在到達某種水準後,更多的財富其實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快樂。

「當我們以生命中的自然目的做為估量標準時,貧窮就是大財富,無限的財富卻是大貧窮。」

狄波頓說的好:「快樂或許難以獲得,但最主要的障礙並非經濟能力。」

除了蘇格拉底及伊比鳩魯外,本書還有四位值得認識的哲學家。假如生命真的很美滿或沒有書中所指出的人生問題,那麼了解一下哲學家的趣聞或許能增加一些知性上的八卦功力。大家都知道,蘇格拉底以「怕老婆」出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蘇格拉底如何回應朋友的詢問(為何和脾氣爆躁的妻子贊堤普結婚?)。蘇格拉底總是回答:“馬術師需要在最有精神的動物上練習!”才翻到第十七頁,就有這麼一段讓人捧腹大笑的「語錄」,這種「哲學的慰藉」不是挺有意思的嗎^^

【遭遇挫折時的慰藉】我們無力改變萬物的秩序,我們的靈魂必須將自己安適於自然的法則中,這是他們應該追隨、服從的……你無法改善,最好是忍受。──塞內卡

【被認為有缺陷時的慰藉】知道自己說過或做過什麼蠢事實在沒什麼大不了,我們還必須學習更重要的一課:我們不過是個蠢蛋。──蒙田

【心碎時的慰藉】我們在婚姻中尋找的不是知性娛樂,而是生兒育女……(愛情的缺乏)意謂著可能生出怪異、不快樂、渴望著自身和諧的人。──叔本華

【困頓時的慰藉】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之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之中!將你的城市建立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尼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ox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