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當尼采哭泣:心理治療小說》When Nietzsche Wept:A Novel of Obsession
【作者】: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出版】:張老師文化(2000年11月初版)
「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尼采」
當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相互碰觸時,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本書作者亞隆為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不但精於人際心理治療、存在心理治療,更擅長於將「存在」問題與「關係」議題融入動人的小說情節中,讓一般人也能在沒有任何學術背景下一探究竟,並藉由小說的對話內容反思自己人生的種種關係與課題。
這次登場的主角是「存在主義大師」──弗德里希.尼采與「現代精神分析始祖」──約瑟夫.布雷爾(弗洛伊德的老師),主要配角包括弗洛伊德、路.莎樂美、安娜.歐氏(貝莎)。舞台時間設定於一八八二年,雖然真實世界中的尼采與布雷爾從未碰過面,但小說內容主要仍以角色當時的真實生活狀態為本:包括尼采的「絕望」、布雷爾精神上的「痛苦」、路.莎樂美與尼采的糾葛,以及安娜.歐氏與弗洛伊德、以及布雷爾之間的關係。
一八八二年,三十八歲的尼采在朋友保羅李的介紹下認識了芳齡只有二十一歲的莎樂美,隨後兩人並發展出一段短暫但深刻的愛情,這段戀情因保羅李的存在而複雜,同時在尼采妹妹伊利莎白從中作梗下以悲劇收場。尼采為失去愛情而悲痛,為遭人背叛而耿耿於懷,一八八二年末,尼采深深陷於絕望泥淖之中,並出現了自殺的傾向。一八八九年,四十五歲的尼采精神崩潰,並陷入嚴重局部麻痺痴呆(末期梅毒的一種型態),這些病症讓長年飽受嚴重偏頭痛之苦的尼采更加痛苦,最後病逝於一九OO年。
一八八二年,舞台上的另一位主角布雷爾,正投注心力治療化名為安娜.歐氏(本名貝莎.帕朋罕)的女病人身上。該年十一月,布雷爾開始和弗洛伊德探討這個病例,十二年之後,兩人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出版,書中第一個探討的病例就是安娜.歐氏,這本書也同時掀起了精神分析的革命。由歷史記錄及相關學術研究推斷,布雷爾對年輕病人貝莎的全神貫注與長期治療,不但引起他太太瑪瑟德的憤慨嫉妒,同時也讓自己與貝莎都陷入複雜強烈的情感中,這段治療關係後來在貝莎出現戲劇性懷孕幻覺下突然終止。
尼采與布雷爾的「虛擬治療關係」始於莎樂美的一封短箋。四十歲的布雷爾在接到莎樂美的會面邀約後,接受她的請求──運用他仍處實驗性階段的「談話治療」法為她的親密朋友尼采診治「絕望」。莎樂美並向布雷爾透露,尼采相信沒有人會有幫助他人的慾望:幫助他人僅僅為的是希望去支配他人,並藉此增加自己的權力。在上述種種特殊的治療前提下,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的「雙人探戈」揭開序幕。
這段舞曲一開始進行的不是很順利,表面上看起來是想診治讓尼采苦惱的「偏頭痛」,骨子裡卻想要尼采承認並訴說個人的「絕望」,布雷爾的真實意圖在敏感的尼采覺察到權力關係的轉變後,決意終止這份治療關係。為了挽回這個過於驕傲的年輕哲學家的信任,布雷爾提出了一個「交易」──由他來治療尼采的偏頭痛,擔任尼采身體上的醫生;並由尼采來診治布雷爾的「絕望」,以哲學思辯專業扮演布雷爾精神上的醫生。
布雷爾以退為進的反向操作治療,不但深深的吸引著尼采,同時也讓尼采有機會展現其個人哲學思維精華。布雷爾訴說自己表面上看似和諧幸福的婚姻生活下,內在卻隱藏著對女病人貝莎的種種性幻想,同時已近中年的他也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深感即將逝去的一生似乎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
在雙方你來我往的談話與思辯中,不難發現作者亞隆以其在心理治療上的專業素養及對存在主義的深切關注,帶領讀者一同面對人生的四大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人生的意義,這四大主題不僅是尼采與布雷爾的生命難題,也是芸芸眾生最後必須一再面對的自我辨證。
雖然尼采的哲學思維不易親近,但透過小說的情節舖陳,仍能一窺其成名作精華:《人性,太過人性》,《歡愉的智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在「醫治」布雷爾的絕望過程,尼采一再提出「成為你的存有」以及「永劫回歸」(eternal recurrence)的概念,要求布雷爾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在布雷爾同時獲得弗洛伊德的「催眠治療」協助下,布雷爾「頓悟」似的理解了自己的生命難題與處境,並選擇了「接受並愛自己的命運」。這場思維攻防戰的尾聲,就在尼采開始敍說自己生命中所遭受的三次「背叛」,並以眼淚宣洩壓抑多年的痛苦時,獲得了解放與自由……。
【內文摘錄】
★我們對慾望,比對慾望的對象要愛得更多。
★想像永恒的存在沙漏一次又一次地倒轉過來。而每一次同樣被倒轉過來的你跟我,我們只不過是沙粒而已。
★「永劫回歸」(eternal recurrence)意謂著每一次你選擇一個行動,你必須是願意去為整個永恒選擇了它。而且,這對每一個沒有做出來的行動、每一個胎死腹中的想法、每一個被避免的選擇來說,亦是如此。而且,所有不曾體驗的生活,會繼續保持塞滿在你的內心裡面,在整個永恒之中都不被體驗。而那來自於你良心中被忽視的聲音,會對你永遠的吶喊。
★不滅的是這個生命,是這一刻。沒有來世,沒有這個生命所指向的目標,沒有世界末日的法庭或審叛。這一瞬間永遠存在,而你,只有你才是你唯一的聽眾。
★責任?責任可以取代你珍愛自己的優先性嗎?責任可以取代你本身對不受條件限制的自由的探索?如果你沒有完成你自己,那「責任」不過是為了你的自我放大,而利用他人的婉轉說法。
★婚姻生活是神聖的。然而──毀掉婚姻總好過被它所毀。
★一無所有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為了茁壯的成長,你必須先把你的根部深深的穿進虛無之中,並且學會去面對你最寂寥的孤獨。
★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連,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連。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面擋箭牌而已。只有當人可以活得像隻老鷹──無論如何都沒有觀眾──才可能愛慕地轉向另一個人;只有在那個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去關心另一個存有的增長。因此,如果人不能放棄一樁婚姻,那麼這樁婚姻註定要失敗。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