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Complications
【作者】:葛文德(Atul Gawande)
【出版】:天下遠見(2003年10月初版)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就醫的經驗,然而我們卻不一定看得到醫學的經驗,甚至常常對醫學有所誤解。其實,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葛文德」


從踏進診所、醫院的那一刻起,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見到身穿白袍的醫師後,便迫不及待開始向他們傾訴身心的種種不適與病痛,心裡期盼的是眼前這位「專家」能夠立即提供各種協助,迅速解除個人身心上的種種苦難。

然而,真相或許是:眼前這位醫師可能是位正在學習中的新手,這時的你將成為協助對方成為專家的「白老鼠」之一;可能你遇到的是位既專業又和藹的醫師,幸運的你不但享有愉快的就醫經驗,病痛也能很快被解除;機率不高但或許有機會「中獎」──遇到一位昔日征戰沙場的知名英雄,但因種種不明原因這位老將早已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但身處醫療圈外的你並不清楚這份「黑名單」,於是原本可輕易治癒的病症卻逐漸惡化,更嚴重者可能一命嗚呼。

對於這些白袍專家、掌控你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我們究竟了解多少?或許,我們無需清楚了解醫師開出的各種處方箋,也無法仔細分析醫師如何在身體的各部位動手動腳,但是,如果能夠進一步理解眼前這位醫師的過去(養成)、現在(侷限)、未來(風險),不但能夠對醫師的判斷有較合理的懷疑與尊敬,同時也能為自己的健康增加更多安全與保障。

本書作者葛文德醫師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目前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擔任外科醫師,本書大多結集他發表在《紐約客》的精彩文章,其作品曾入選美國年度最佳科學散文,以及美國國家書獎非小說類決選書。葛文德以一個又一個驚悚的真實醫療案例,誠懇的道出現代醫學的神奇與限制;每個成功治癒或失敗喪生的的案例,都深切反應出外科醫師的奧妙專業與人性試煉。

外科醫師究竟如何成為神色自若的動刀者?「練習、練習、再練習」。即使早已擺脫一個人人驚恐的「住院醫師」名號,葛文德坦誠他仍無法達到萬無一失的神奇境界,「不順」時他曾經戳破一個病人的右肺,同時他很誠實的說──這樣的悲劇必然會再重演。

醫師也會犯錯──他們是「人」不是「神」。但是有多少犯錯的醫師會坦誠並檢討自己的醫療疏失。有一位知名的外科醫師曾向葛文德說道,有一次他為病人做腹部手術以切除良性腫瘤,但不知何故病人竟大出血而死亡。事後,這位醫師幾乎再也無法拿起手術刀,即使後來再度執刀卻變得猶豫不決、無法當機立斷,足足有好幾個月都無法擺脫這個陰影。

失去自信或許是外科醫師的大忌,但更令人無法容忍的反應則是為了自衛而武裝自己,將過錯全部推給別人,指責每一個人就是不反省自己。枱面上不能坦白的實話仍有一個枱面下的管道可以讓真相大白──即醫院內的「死亡病例與併發症討論會」(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雖然美國大多數的州均明令,司法單位不得調閱這種病例會的討論記錄(否則,大概沒有醫院會誠實的檢討過失以利未來改進),但仍常有人施壓,希望能讓這些秘密記錄公諸於世。

引起醫療糾紛的肇事者雖然大多是不夠專業的醫師,但仍有許多知名的醫師未察覺自己燈枯油盡,而無法及時向他人求助,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郝漢克曾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知名骨科醫師,執業十年後卻開始走下坡,變得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不但沒醫好病人,反而愈醫愈糟。葛文德前往拜訪這位郝醫師,但漢克和大家一樣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回事。自殺念頭縈繞不去的漢克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前往明尼亞柏利斯接受亞柏特西北醫院的住院評估,負責評估的奈夫醫師除了仔細檢查漢克的身體外,並進行各項心理測試及酒精、藥物測試,而除了要求漢克一遍又一遍的把自己的失常經歷鉅細靡遺全盤托出外,奈夫也要求與漢克共事的三位同事前來會談。

診斷結果發現漢克是由於長期處於沮喪而造成種種失誤,在奈夫的建議下進入一家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三年後已經恢復正常可以再度執業,但仍需定期回診並接受測試。雖然漢克暫時無法回到知名的大醫院看診,只能暫時屈就於鄉間的小醫院,但不太忙碌的醫師生活對漢克重新起步的生涯或許有著更穩定的契機與力量。

身為外科醫生的葛文德,除了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好刀法外,講述故事的能力也十分出色,幽默、動人的文筆為這本科學散文增添不少魅力,即使不懂醫學上的種種病症與專有名詞,也無損於你我進入醫學神秘殿堂一窺究竟的樂趣──那位長期飽受不明背痛的建築師,可以帶領我們了解疼痛之謎(曾頭痛過吧);那位動不動就面泛紅潮的主播,讓我們明白臉紅的機制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簡單,也讓我們明白一位熱愛工作的年輕女孩如何千里迢迢遠赴瑞典尋求最先進的手術協助(切斷某些交感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纖維);還有那位無法克制自己,老是吃個不停(身高170公分,體重157公斤)的文斯,如何接受胃繞道手術家逐漸降低自己的體重,重拾自己的家庭及事業;費城那位死了十個寶寶(於1949年至1968年陸續出生)的母親,在三十年後,七十歲拄著柺杖的她終於承認自己悶死了四個小孩(其它的已經想不起來)……。

我們的身體究竟是誰的?當我們面臨重大的手術抉擇時,雖然最後的決定權在我們,但最後的成敗關鍵卻往往在於醫師的判斷,我們除了必須祈禱遇到的是位好醫師外,了解醫學與醫師本身的限制,並明白醫療的處置與基本的醫學知識,不但能夠保障我們自身的健康,也能讓你我的親友獲得更合適的照顧與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ox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